白海豚背鳍部伤痕累累。
昨日,在珠海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救的白海豚在水中尝试着捉活鱼吃。/佛山日报特派记者崔景印摄
白海豚在水中慢慢恢复,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白海豚在水中慢慢恢复,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白海豚在水中慢慢恢复,身体状况逐渐好转
广佛都市网讯 佛山日报特派记者张少鹏、李锋 实习生金晶珠海报道:昨日中午,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疗池内,一个白色的身影在碧波中游荡,时不时窜出喷起小水珠,有人靠近时,它还会发出响声,完全没了在河涌中的慌乱和不安——它就是国内首例在淡水河涌成功救治的中华白海豚。
3月13日,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小白”的白海豚在南海罗村内河涌获救,之后被送到保护区,昨日佛山日报记者驱车赶往珠海探望,它身体情况继续好转,但依旧虚弱,目前在1.5米深的池中生活,能否放归大海仍无定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加林表示,这是国内首次在淡水河涌成功救治中华白海豚的案例。
“现在一分钟出水呼吸三次,比较正常。”放置在治疗池边的白板和监护工作人员的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投食的次数和呼吸的频率。按照正常情况,成年的健康中华白海豚一天的进食量占到其体重的8%左右,而前天,白海豚仅吃了5斤左右的鱼,“保守估计,它的体重至少300斤,昨天的进食量远未达到正常的水平。”
虽然虚弱,但专家对白海豚的体检中暂时未发现其患有重大疾病。前日佛山日报曾报道白海豚体检中白细胞偏高,管理局科研科助理研究员林文治认为,这可能是白海豚在淡水中浸泡时间过长或救治时受到惊吓导致。
林文治估计,3~5天内,白海豚就可以从治疗池转移到4.5米深的救助池,但何时可以放归大海,目前还不好说。管理局副局长万焕通说明,之所以无法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一方面是因为白海豚的身体恢复状况未明,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白海豚的年纪比较大和身上有伤,“他的年龄大概在30~35岁,背鳍伤痕很深,这都会影响他在水里游泳和捕食的能力。”
“太不容易了,从来没有白海豚在陆地上运输了3个小时候后,还能够成功活下来的。”回忆救治的过程,管理局局长陈加林一再感慨,他说,这次救治是国内首次在淡水河涌成功救治中华白海豚,也是保护区管理局第一次在内河涌救治白海豚。他感谢佛山各级政府和市民在救治过程中的大力支撑。
台前幕后
离开镁光灯后的救援
昨日,望着白海豚背鳍上深深的伤痕,管理局科研科助理研究员林文治感叹,这是一个顽强的生命。他眼含热泪地希翼,有朝一日,这只在河涌里被发现、经过3个小时的陆地运输的灵性生命,能够健康地回到海洋,他会默默祝福他,“我会一直关注他的。”
途中救护:
“大家一直望着它的眼睛”
回想起12日的救援,陈加林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在他的回忆里,感动从镁光灯延续到镁光灯后,不分轻重。
3月12日15时30分许,白海豚被救治上岸后,争分夺秒地离开了佛山奔赴珠海的保护基地。
陈加林的车在前,载着白海豚的运鱼车在后,在运输过程中,为避免海豚碰伤等运输意外,包括林文治在内的4名保护区工作人员分成两拨,轮流站在装满水的网箱里照顾白海豚。他们一只手托着海豚的吻部,让它保持呼吸;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直视海豚的眼睛、抚摸它的后背,以平复海豚的情绪。陈加林清楚地记得,当时网箱内水刺骨冰冷,因为走得匆忙,没有带足够的下水裤,一些救护人员就这么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冷水中,吹着高速路上的冷风,安慰着受伤的白海豚。
“每一次换人,他们都冷得直发抖。”陈加林没闲着,他把自己的秋裤和毛衣贡献给照护的工作人员。林文治第一次被换下来的时候,坐在开着25℃暖气的汽车内,嘴唇发白,手脚颤抖。
陈加林坦承,在开车的过程中,他最怕的就是看到后面的运鱼车停下来,担心网箱内的人或海豚出事了,“如果海豚在半路出了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佛山人民交代。”
经过一路颠簸,晚上6时半,运鱼车抵达保护区,早已守候在那里的工作人员和从香港海洋公园远道而来的专家赶紧冲上来将海豚抬下来。他们为海豚抽血体检、打抗生素,然后放到救护池里。经过长时间的颠簸后,海豚虚弱到只能侧身游泳,香港海洋公园的专家下水扶着它游泳,这种情况持续了5分钟。
随后的24小时看护同样不轻松,有的工作人员不眠不休拿着秒表计算白海豚的呼吸频率,有的人担心同事清洗暂养池声音太大而大动肝火。
“他们太喜欢白海豚了。”陈加林说,尽管不能靠得太近观看,但保护区的每个人员走过都要在治疗池驻留片刻,“那种感觉,很难用言语形容。”
(责任编辑:愚公)